麻醉可不是打一针那么简单(图)

来源:天津日报 | 2022年04月06日 09:28
天津日报 | 2022年04月06日 09:28
原标题:麻醉可不是打一针那么简单(图)
正在加载

 麻醉医生在为手术病人做术前麻醉。第一中心医院麻醉科提供

麻醉医生在为手术病人做术前麻醉。第一中心医院麻醉科提供

  3月28日至4月3日是中国麻醉周,今年的主题是“无我,手术曾经痛苦难耐;有我,安全无痛得以保障”。说起麻醉,很多人的理解是“打一针,睡一觉”,但现实中的麻醉绝不是这么简单。“手术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这是医学对麻醉的解释。我国每年有超过6000万人次在手术室内手术,全国8万多名麻醉医生充当着生命的守护神,患者围术期的死亡率降低到了30万分之一。

  “麻醉医生是生命的守护神,是除痛先驱。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麻醉医生的工作正从幕后走向台前,从手术室到门诊,从急诊重症抢救到无痛诊疗,麻醉正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器官移植麻醉学组副组长、我市第一中心医院麻醉科主任喻文立阐述着在舒适医疗的大趋势下,麻醉医生和麻醉学科的变化发展。

  为手术保驾护航

  术前术中术后全程参与

  “很多人觉得病人手术开始前打一针,麻醉医生的任务就完成了,事实上远非如此,从病人决定手术的那一刻麻醉医生就介入其中,从术前、术中到术后,麻醉医生始终为病人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喻文立说。

  手术前,麻醉医生会充分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基础疾病、家族病史、个人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同时要和其他科室一同评估患者手术的可行性,尽可能降低术前因素带来的手术风险。这期间麻醉医生可能建议择期手术的病人暂缓手术。比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好、近期发生过心梗脑梗,或是有其他更严重的疾病急需解决;还会对病人提出更多要求,比如戒烟、禁食、禁水等。

  手术中,麻醉医生要选择最佳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等等。麻醉穿刺成功后,麻醉医生的工作远没结束,手术全程他们寸步不离,患者的呼吸、心跳、血压、体温、应激反应等全部由麻醉医生来调节把控,可以说“在手术台上,患者的命就掌握在麻醉医生的手里”,这也是通常说的“外科治病,麻醉保命”。术中,病人的任何不适主诉,比如恶心、憋气、寒战,麻醉医生都要及时给予处理;全麻病人虽然不能说,但各项生命体征都会显示在监护仪器上,会更真实地告诉麻醉医生病人的一切。如果病人术中出现危机情况,麻醉医生会率先展开施救。比如出现大出血,麻醉医生会加快补液,联系血库给予成分输血;出现心律失常,会马上对症处理,加以纠正;同时将检查检验结果,及时反馈给外科医生。总之,麻醉医生的任务就是为病人提供安全舒适的麻醉,也为外科手术提供满意的条件,同时还要处理术中各种突发意外,保证病人安全舒适平稳完成手术。

  术后,麻醉医生要让病人在没有痛苦的情况下安然醒来,同时提供完善的术后镇痛,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快速康复。

  急救战场首当其冲

  气管插管ECMO治疗主力军

  除了手术室,麻醉医生还经常出现在急诊室、重症监护病房,他们是急救战场上的先锋连。在心跳呼吸骤停、气道梗阻、休克等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现场,麻醉医生总是第一个冲上前。新冠重症病人的气管插管和ECMO(体外膜肺氧合装置,一种人工心肺体外生命支持系统)治疗让人们对麻醉医生有了更多了解。配备了更高防护级别的麻醉医生,24小时随时待命,每一次气管插管治疗,麻醉医生都要正面贴近病人口鼻,30、40秒内将喉镜插入。喻文立说,气管插管操作是所有临床医生的必备技能,但麻醉科医生因为参与了更多危重症抢救和外科手术,他们更擅长呼吸道管理以及病人循环系统的监测与管理,气管插管操作以及急危重生命支持管理经验也更丰富。通常一个合格的麻醉科医生一年需要完成500例以上的气管插管。除插管外,新冠等危重症病人的治疗中,中心静脉置管、ECMO导管植入等关键操作也都是麻醉科医生实施,之后还要负责密切监测病人,随时调整用药等。

  近年来,麻醉医生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已经从院内延伸到院外,以麻醉医生为主导的院前急救团队与医院急诊和120急救密切合作,开展的院前ECMO急救,为更多危重病人转运和进一步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目前麻醉医生参与的院前急救病人主要包括心源性休克、急性爆发性心肌炎、急性心梗、恶性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等患者。

  从幕后走向台前

  麻醉检查治疗看病舒适化

  舒适化诊疗是让患者在安全、无痛、舒适的状态下接受检查、治疗,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基础上追求医疗的舒适化、人性化。随着医学的进步,舒适化诊疗被认为是未来医疗行为的发展方向。“麻醉医学作为舒适化诊疗的主导学科,麻醉医生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分娩镇痛、无痛胃肠镜和支气管镜检查、无痛牙科治疗、无痛人流、无痛取卵取精以及无痛介入诊断治疗,麻醉医生的身影出现在越来越多的诊疗科室。进入21世纪,医院麻醉科功能定位逐渐变化,从医院的支撑、枢纽学科拓展到兼具主导疾病诊治的综合学科。很多大医院建立起麻醉门诊、无痛诊疗中心,利用传统麻醉学科疼痛诊疗优势和国内外先进技术,为各类急慢性疼痛及亚健康患者提供精准、微创、快速康复治疗。现在,慢性颈肩痛、腰腿痛、骨与关节疼痛、癌痛、颈源性头痛、顽固性呃逆、失眠、软组织疼痛、带状疱疹神经痛的麻醉治疗已经取得非常好的疗效。”喻文立说。

  “麻醉医学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我国的麻醉学科将进入急速发展扩大的阶段。但目前我国麻醉医生数量严重不足,2021年质控数据显示,我市麻醉医师数量1200名,不足北京、上海麻醉科医生的一半,更远远低于欧美国家每万人2.5个麻醉医师的标准。而2021年全年,我市总手术量(门诊+住院)一共80万台。也就是全市1200多名麻醉医生要参与80万台手术。”喻文立说。另外,数据显示,我国麻醉医生的缺口远远大于儿科医生。针对此情况,国家相关部门在2019年相继下发了7个文件,大力促进麻醉学科的整体发展。

  “越来越多的诊疗可以在无痛状态下完成,这也意味着人们一生中可能多次经历麻醉。麻醉特别是全麻会不会让人变笨一直是很多人做无痛检查、治疗的顾虑,尤其是孩子家长非常担心。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2015年一项研究,出生60周以内的孩子手术时,随机接受全麻或局麻,追踪观察2年后,他们的神经发育状态没有差异。但是一部分老年人会出现认知功能变化,其发生与年龄、手术时间、酗酒、代谢紊乱以及术前合并的阿尔兹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喻文立说,“分娩镇痛在我市已经开展很多年,一些人还是会担心镇痛药物会影响胎儿。其实目前采用的椎骨内镇痛和剖宫产术采用的麻醉方式一样,是国内外公认的镇痛效果可靠、安全可行的镇痛方式,通常情况对胎儿没有影响。其镇痛有效率在95%以上,产妇清醒可进食水,没有运动神经阻滞,对产程影响不大,在阴道分娩失败后还可迅速转为剖宫产术。”

编辑:赵延灵 责任编辑:张恪忞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正在阅读:麻醉可不是打一针那么简单(图)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