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蛋虽美味,入口需谨慎——科学解锁“松花蛋”的健康密码

来源:央视网 | 2025年07月04日 17:26
央视网 | 2025年07月04日 17:26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最近,《生活圈》节目中“女子吃皮蛋被灼伤口腔”的话题引发热议,让这道风味独特的传统美食站上了风口浪尖。皮蛋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它在腌制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奇妙的化学与营养变化?它到底是营养佳品,还是暗藏风险的“健康陷阱”?今天,我们就以这档节目为引子,结合现代营养科学,为您深度剖析皮蛋的“前世今生”,带您拨开迷雾,学习如何科学、健康地享用它。

一、皮蛋的“灼伤”之谜:高碱环境下的蛋白质重塑

节目中李女士的遭遇,源于皮蛋独特的制作工艺。皮蛋的诞生,本质上是一场在强碱环境(pH值可高达12)中进行的蛋白质“重塑”之旅。

化学原理:传统上使用生石灰、纯碱(碳酸钠)、草木灰等碱性物质包裹鸭蛋。这些强碱会穿透蛋壳上的微孔,使蛋清和蛋黄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与水解反应。液态的蛋白质会重新凝固成我们熟悉的Q弹凝胶状,颜色和风味也随之改变。

营养变化——利与弊

利:蛋白质更易消化。经过碱的作用,庞大复杂的蛋白质结构被分解成更小的肽和氨基酸,理论上这使得蛋白质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此外,一些矿物质(如钙、铁)的生物利用率也可能因此提高。

弊:维生素的损失。强碱环境对维生素并不友好。鸭蛋中原有的B族维生素,特别是对热和碱都不稳定的维生素B1(硫胺素)和维生素B2(核黄素),在腌制过程中会大量流失。

安全关键:如果碱量过高或“散碱”时间不足,皮蛋表面和内部就会残留强碱性物质,直接食用便会灼伤我们娇嫩的口腔和食道黏膜。

健康提示剥开皮蛋后,务必用凉开水或纯净水冲洗,然后切开在空气中静置10-15分钟(俗称“醒一醒”)。这个过程不仅能让碱性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中和一部分,也能让其特有的氨味挥发,风味更佳。

二、中毒风险:沙门氏菌与食品安全红线

节目中提到的“夫妻生吃皮蛋双双中毒”,祸首直指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是导致急性肠胃炎的常见致病菌,常寄生于禽类的肠道和蛋壳表面。尽管皮蛋的高碱环境能抑制大多数微生物,但它并不能保证100%杀灭所有细菌,尤其是那些可能在生产、运输或储存不当过程中通过蛋壳裂缝“潜入”的顽固分子。

夏季高温高湿,细菌繁殖速度极快。生吃被污染的皮蛋,极易引发食物中毒,导致腹泻、呕吐、发烧等,严重时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儿童、老人、孕妇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威胁更大。

健康提示:

1、熟食最安全:将皮蛋加热是消灭沙门氏菌最有效的方法。无论是经典的皮蛋瘦肉粥、上汤时蔬,还是先蒸熟再凉拌,都能将风险降至最低。

2、生吃需谨慎:如果实在偏爱凉拌皮蛋豆腐的口感,请务必做到:

 • 购买有SC标志(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的正规产品,检查蛋壳完整无裂纹。

 • 处理皮蛋的刀具和砧板要与处理其他熟食的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 加入姜末、蒜蓉和醋凉拌。这些佐料不仅能调味,其含有的姜辣素、大蒜素和醋酸也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三、重金属疑云与真正的“营养雷区”——高钠

谈及皮蛋,很多人会联想到“铅中毒”。

“无铅工艺”是主流:过去,传统工艺会添加氧化铅(黄丹粉)来稳定品质,导致皮蛋含铅量高。但如今,我国早已明令禁止这种做法。正规厂家均采用“无铅工艺”,使用硫酸铜、硫酸锌等替代,其铅含量完全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22)(≤0.5mg/kg)的严格规定。皮蛋表面的黑点是铜、铁等金属元素与硫化物反应的正常产物,并非铅残留。

然而,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是皮蛋隐藏的“高钠”属性。

一枚普通鸭蛋(约60克)的钠含量约为60毫克,而制成皮蛋后,由于腌制过程中盐分的大量渗入,一枚皮蛋(约60克)的钠含量可飙升至360毫克以上,甚至更高。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成人每日钠的推荐摄入量不超过2000毫克(约等于5克盐)。这意味着,吃下一枚皮蛋,就可能摄入了每日推荐钠含量的1/6。

健康提示:

• 控盐人群请注意: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患者以及需要控制盐分摄入的人群,应尽量少吃或不吃皮蛋。

• 健康人群也需适量:将皮蛋视为一种“风味佐料”而非“主要菜肴”。健康成人每次食用半个到一个即可。

• 智慧搭配:食用皮蛋时,应搭配大量新鲜、高钾的蔬菜(如豆腐、黄瓜、生菜),利用钾来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钠。同时,当天膳食中其他菜肴应相应减少用盐量。

结论:

皮蛋,并非洪水猛兽。它是一种经独特工艺处理后,蛋白质更易消化、维生素有所损失且钠含量极高的风味食品。只要我们选择正规产品、注意清洁和烹饪方式、控制食用分量并进行科学搭配,就能在享受其独特美味的同时,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编辑:居福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正在阅读:皮蛋虽美味,入口需谨慎——科学解锁“松花蛋”的健康密码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