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健康要闻

重庆甘泉村:“文化+扶贫”双管齐下 扎实推进健康扶贫

健康 来源:央广网 2019年06月14日 21:2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中国网6月14日讯 梅子垭镇甘泉村,地处重庆市彭水县梅子垭镇东北部,民风淳朴,全村建卡贫困户74户329人。“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基础设施,一直阻碍着村里部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甘泉村村委主任马应培在谈及当前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时说道。

  如何在当前落后的条件下实现全村村民的脱贫任务,是该村脱贫致富工作的一大难点。

  完善村基础设施 提高生产积极性

  甘泉村道路宽阔,路面干净,组通畅率达100%。除了道路这一基础设施,还有人饮“全覆盖”工程、改土工程、增设变压器容量、人行便道硬化、院坝硬化、“三改”工程、通讯信息工程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都在全面完善。

  “甘泉村的基础设施在全镇算是最好的,到每个村民小组的公路很早就已经硬化好了,并且道路宽敞。”这是村支部书记任小丰对村里基础设施的评价。

  基础设施好了,老百姓生产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5组村民马大孝就是一个鲜明例子。他之前在梅子垭集镇上开了个碾米加工厂,对剩下来的谷糠也没有很好的利用。自从道路修好之后,马大孝不甘于只经营一个加工厂,于是在家里养了十多头猪,而之前浪费掉地谷糠就是主要的猪饲料。这样一来就能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每年养的猪不愁销路,快要过年时,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工或没有养猪的村民就会找他购买,这样每年的纯收入能有两万多元。”马大孝满脸笑容地说到。

  除此之外,今年村里还以“公司+农户+村集体”的形式,带动发展了辣椒、木耳、纽荷尔橙子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产业。

  精神帮扶富脑袋 物质帮扶富口袋

  脱贫攻坚不仅需要物质帮扶,更需要精神帮扶。

  通过协调,县图书馆定期开展送文化进村活动,为留守老人和儿童送图书、学习用具捐赠活动,通过知识抢答、诗歌朗诵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各类书籍、小书包、文具、雨伞等精美物品送到贫困学生手中,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看书难、借书难问题,极大地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贫困地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全面提升贫困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甘泉村把“富脑袋”摆在“富口袋”前面,通过文化墙、宣传栏等,进一步拓展文化扶贫阵地,丰富扶志扶智形式,营造浓厚氛围,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每天走出家门,看到文化墙上‘加油干,奔小康’等宣传标语,我都觉得有一股劲在时刻提醒自己,不仅要脱贫,还要走上致富路。”村里建卡贫困户谢大强充满干劲儿地说。

  近年来,甘泉村充分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通过文化熏陶、思想引导、典型带动等,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精神力量。

  安居与乐业并重 搬迁与脱贫并举

  嘴里哼着小曲,手里整理着包装纸箱。梅子垭镇甘泉村搬迁户任伟正在认真地整理货物。

  村民任伟是享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才从之前的穷山沟里搬迁到了村便民服务中心旁,现在经营着一家小超市,让他感觉到了生活的幸福。“新房子是楼房,水、电、网全通,边上有村级活动室,空了可以去锻炼身体,主要还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谈到新房子,任伟一脸灿烂地向记者介绍。

  任伟一家人原来在2组的杨柳山生活,身体一直不太好的他做过多次手术,干不了重活,主要农活还得靠父母和妻子去做,每年的收入十分微薄。当任伟知道有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后,立马有了将房子搬迁到村里当道的地方开个小超市的想法。终于在2018年,任伟如愿以偿,开起了小超市,售卖日常生活用品、农用物资等,收入也比较可观。

  “没有这个政策,我们一家可能还是在原来那个地方,我依然不能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任伟说,现在这个地方周围环境很好,赶集也方便,尤其是小孩上学不用走那么远的路了!同样,在这里家人依然可以种地,每年还能收割几千斤粮食。

  谈到异地扶贫搬迁政策,搬迁到梅子垭场镇马江涛说,“这个政策好,搬迁后,交通便利了,环境美丽了,吃水用电也不愁了”马江涛现在对新生活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比起以前好得不得了。住的房子宽敞明亮,房子的大小就是根据家庭人数来定的。我们一家人还可以在镇上做生意,生活越来越好!”

  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基础设施,一直阻碍着村里部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成为一道难题。甘泉村村委主任马应培说道,“有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后,有的村民搬出来之后开起了五金门市部,有的开起了酒厂,生产生活都比在原来那个地方方便多了。” 甘泉村村民委主任马应培告诉记者

  据了解,彭水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作为“五个脱贫一批”的重中之重,精准聚焦“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区域建卡贫困户,积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使其彻底摆脱恶劣艰苦的生存环境,增加创业就业机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同时,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同步谋划,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持续能致富”。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财经客户端
央视财经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相关阅读 脱贫攻坚战 | 贫困户
我要纠错编辑:魏利洁 责任编辑:张福伟
重点推荐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