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健康要闻

三伏好养生!护心养心是关键

健康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18年07月20日 09:1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夏令三伏,阳气旺盛,在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如何养生保健,才能帮助人们清凉度过夏天?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王乐荣介绍,在阳气最盛的时节要防暑邪,暑邪多夹湿,易伤精耗气,导致人体出现困倦无力、食欲不振、胸闷不舒、大便溏泄等症状。中医养生讲究“冬养三九,夏养三伏”,王乐荣提醒人们三伏天既要注意降温防暑,又要跟着节气来养生调养,才能增强体质,安度伏天。

  饮食起居要注意

  伏天气候炎热,饮食应以“多酸多甘、补气去火”为原则,可选用一些消暑粥来滋补身体,补气清暑、调理脾胃,如薏米赤小豆粥、绿豆百合粥、冬瓜莲子粥、荷叶绿豆粥等,药粥对老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最适宜。伏天喝粥,可加山药、茯苓等药材,祛湿效果会更好。多吃具有祛火作用的新鲜蔬果,如苦瓜、西红柿等,慎食辛辣刺激、肥甘油腻食物,少喝冷饮。夏季注意补水,不能等到感觉口渴之后才喝水,每天至少喝1500毫升水。

  夏天昼长夜短,所以在生活起居方面应做到早睡早起,晚上在11点之前要进入睡眠状态,不要熬夜,养成睡子午觉的习惯。

  护心养心是关键

  “汗为心之液”,夏天汗液大量排泄,不仅伤心气,还会导致心阴虚,容易受到暑热邪气的侵犯,所以伏天养心显得尤其重要,尤其对于本身有心脏病的患者。饮食上可吃些红枣、红豆、樱桃等红色食物,可起到养心、温阳、助眠的功效。

  注意冷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诱发感冒。活动强度要适量,锻炼以散步、做操等轻度运动为宜,时间不超过1小时。时间选择清晨或者傍晚比较凉爽的时候进行。避免在运动后大量饮水和饮用冰水,否则会加重心脏负担,甚至诱发心梗。

  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生气,尽量做到“心静自然凉”,防止“情绪中暑”危害身心健康。

  清热除湿莫忽视

  三伏天闷热潮湿,人体很容易被湿邪侵袭。平时可以多按摩足三里、承山穴,还可以选择背部拔罐及背脊两侧刮痧,都可以起到祛除湿邪、调和营卫之功效。

  另外,睡前用热水泡脚,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等足部经络,起到健脾、除湿、通经、利水等作用,还能提高睡眠质量。对于大部分人,伏天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就可以。若出现四肢乏力、发困、食欲减退等症状,可以在热水中加上威灵仙(祛湿)20克,苍术(通经)15克,白术(健脾)15克,效果会更好。

  空调切忌开太凉

  夏天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可能与人们长时间待空调房内有关。空调致病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室内外温差过大。虽然人体有一定的体温调节能力,但是这个能力是有极限的。从火热的室外一下子进入阴凉的室内,人体自身很难迅速调整,会产生一系列不适的反应,表现为头晕、疲倦、全身不适、精神不振及免疫功能下降等。

  王乐荣建议,室内外温差不应太大,一般在8℃~10℃左右。夏天虽然可能出现38℃以上的高温天气,但是一天中大多数时间的温度都在35℃以下,所以26℃左右的室内温度是比较合适的。开空调两三个小时后就应该开窗户透气半个小时左右,有利于室内空气流动。

  冬病夏治别错过

  王乐荣介绍,中医冬病夏治已有数千年历史,三伏天气温高、阳气盛,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选用具有辛温祛寒作用的药物贴于特定穴位,通过经络传导,温补阳气、驱寒祛邪,可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对咳嗽、哮喘、鼻炎等易在冬春季发作、加重的疾病,利用夏天这一缓解期进行调理,温煦经脉阳气,依病施方,达到防治慢性疾病、减轻病状、强身健体的作用。

  冬病夏治方法很多,除了三伏贴,还有三伏天针刺,三伏天拔火罐、三伏灸等。根据患者的病症不同,选择不同的防治措施。(王碧辉)

相关阅读 养心 | 阳气
我要纠错编辑:邹杨 责任编辑:张福伟
重点推荐


  

860010-112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