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健康要闻

旅行青蛙 能治愈你的孤独吗

健康 来源:科技日报 2018年02月08日 10:2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最近一段时间,旅行青蛙APP被誉为治愈系游戏,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孤独症状。怕孤独,或许是人类的通病。作为欧洲大陆边缘的岛国,为了解决超过十分之一国人的孤独感,近来,英国政府专门任命了一名“孤独大臣”来“终结孤独”。

  孤独不是评测心理健康的标准

  “孤独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个人的主观感受而已,而且也不是科学评测心理健康的标准。”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刘军眼中,孤独是一种心境。有人独处时,不仅没有感觉到孤独,反而很享受;但也有人尽管置身于大庭广众之间,未必就没有孤独感。“当然,每一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消除孤独感。”

  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汪冰分析指出,所谓孤独,就是渴望人际关系却得不到。这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人际关系的数量难以满足需要,所以周围没人时就可能孤独;二是人际关系的质量难以满足,没有能深入交流的人,所以周围即使有很多人,照样可能孤独。

  被关注是人类很深的一个心理需求。很多人似乎只有在被关注的时候,才有存在感。刘军解释说,孤独并不是我们人类生来就拥有的属性,而是我们作为人类——群居生物的一种,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一种情绪、感受、与认知反应。“人是群居动物,而依恋则是一种本能。根据社会需要理论,与人保持交往、被关爱以及获得归属感是每个个体生来就有的需要,当个体无法融入到朋友之中,从而难以形成充满情感、亲密的人际关系时,就会体验到空虚、不安和孤独。”他指出,只是孤独感受因人而异。有人不能忍受片刻的孤独,有人则把孤独看做“生命的礼物”。

  空巢青年容易放大孤独感

  仿佛一夜之间,“佛系”旅行小青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朋友圈,击穿了很多现代都市人的心理防线。像旅行青蛙一样背井离乡的年轻人,每天早上静静地离开,每天夜里又默默地归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空巢青年增多逐渐成为全球性趋势,在我国也有超过5800万人在过着“一个人的生活”,其中,90后达到2000万。面对空巢,有人会无限放大自己的空巢感:每天蜗居在局促的房间里,一遍遍刷着手机等社交网络的回复;即便周末昏睡到自然醒,也是一个人穷极无聊的瞎逛……对此,刘军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是孤独,是人为的自我设限、自我封闭。“这或许和自身的成长经历有着直接关系。”同时刘军也强调,他们必须跳出原来的生活圈子,学会主动地接触他人,构建新的社交生活。“只有走出去、敞开心扉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空巢青年社交密度稀薄,很多时候对电子设备有严重依赖感。

  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孤独感是难以说出口的,尤其是在家人和邻居面前。76岁的英国老人表示,她可以用iPad和人群保持联系,可以通过教堂的志愿活动享受给予感,但却缺少一个让自己感到有所陪伴的地方。

  人的社会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层”,最外层是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人,对个人情感基本起不到太多影响;中间层是工作的同事,虽然对个人情感有一些影响,但又触及不到实质;最内层则是直系家属,这些核心人物往往会对个人感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实不只是英国,我国目前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伴随着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国越来越多的子女不得不离开父母,远赴他乡工作定居,无形中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留守空巢老人群体。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空巢老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达60%,其中达到疾病程度、需要治疗的占到10%到20%。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空巢老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家庭问题,难免会产生空虚、寂寞、焦虑和失落等负面情绪。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就是深深的孤独感,有话没有人诉说,有感情也没有人倾诉。

  对此,刘军认为,一方面是身体越来越衰老,越来越体会到人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退休之后,原来的生活规律被打破了,原有的人际圈也没了,于是就有了焦虑和失落的感觉。

  在当下社会里,存在心理问题的绝不只是老人和青年。刘军表示,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国民的心理健康问题,2017年年初,22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目的就是要提升全民心理健康“获得感”。“而且《意见》基本原则的第一条就明确指出‘预防为主,以人为本’。”(李 颖)

相关阅读 孤独感 | 治愈
我要纠错编辑:邹杨 责任编辑:张福伟
重点推荐


  

860010-112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