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健康要闻

“肥胖”的板子 别打在孩子身上

健康 来源:长江日报 2017年08月09日 09:30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据南京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李晓南介绍,南京70万中小学生中,14万左右超重或肥胖。

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让节衣缩食成为渐行渐远的记忆;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让孩子们得到了万千宠爱。当营养过剩与运动匮乏组合在一起,肥胖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孩子们也不例外。“肥胖低龄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困扰着许多城市的家长们;儿童患上脂肪肝的不在少数,最小的患者才4岁,让人忧心不已。

“肥胖低龄化”不能将板子全部打在孩子身上,也不能与成年人的肥胖割裂开来。中国长期是一个农业社会,老百姓一些重要的价值观都和“吃”息息相关;在物质匮乏、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传统社会,“能吃是福”“姑娘胖点有福气”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伴随着社会变迁,这些陈旧、过时的价值观念需要融入更多的“时代感”。肥胖不仅不契合当下的大众审美,也不利于身体健康。

伴随着市场化和商品化进程,人们情感表达的手段越来越单一化;缺乏足够时间陪伴孩子们的成年人,往往将满足孩子们的消费欲望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手段。当孩子们在快餐店大快朵颐地享受高热量美食时,当孩子们享受五花八门的零食时,肥胖问题就在一天天靠近。

生活在钢筋水泥建构的城市森林里,孩子们既缺乏户外运动的空间,也缺乏户外运动的时间。在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风险社会,“宅”在家里成为一种“保守的策略”;上不完的补习班,让孩子们的暑假只有“暑”没有“假”;缺乏玩伴,让一些孩子沉湎网络游戏。一些父母长时间、经常性的角色缺席,“低头族”的层出不穷,让孩子们缺乏运动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管不住嘴,迈不开腿”,不论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很容易超重或肥胖。

破解“肥胖低龄化”,不仅要让一些传统观念与现代文明实现“文化的相遇”,也需要家长多一些陪伴和引导。那种“能吃是福”的文化观念,理应及时重塑与更新。

相关阅读 孩子 | 肥胖问题
我要纠错编辑:邹杨 责任编辑:张福伟
重点推荐


  

860010-112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