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健康要闻

院长话医改:“三师共管”托起分级诊疗三支点

——对话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姜杰

健康 央视网 2016年11月24日 18:31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编者按:建设健康中国,医改是一场“重头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新医改启动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医改取得重大进展和突出成效。当前,深化医改已进入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公立医疗服务机构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属于医改的“大头”,也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最直接一环。《院长话医改》将走进医改综合试点地区,纪录百姓看病的点滴故事,对话院长,通过医疗卫生服务终端——公立医院的变革观医改。

本期主题:家庭医生签约的厦门模式

本期主题:家庭医生签约的厦门模式

  央视网消息:厦门是国家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在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上先行先试,探索出“三师共管”团队服务模式。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为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医院之一,每年的门诊量达到5百多万人次,可谓人满为患。在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上,厦大一附院有哪些举措,厦门市推进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该院是如何开展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又该如何应对?

  家门口的医生团队

蔡韵梅老人(右一)的求医路

蔡韵梅老人(右一)接受央视《焦点访谈》采访

  79岁的蔡韵梅老人一直生活在厦门的鼓浪屿,是一位高血压患者。2015年,蔡韵梅出现了胸闷、心痛的症状,鼓浪屿社区医院的张建全医生给她看了几个月的病,都不见好。张建全也道出了他的无奈:“我学的是中医,2008年和医院其他3名医生一起接受培训,成了全科医生。虽然也学习了如何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但是临床经验缺乏,遇到病情复杂的患者心里就没有底。”最后,蔡韵梅还是坐轮渡到厦门市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找专家治疗。在鼓浪屿,和她一样,很多居民在社区医院治不好病,就不得不舍近求远到厦门岛的大医院看病。

  这种状况因“家签”有了转变!2016年9月5日开始,厦门居民可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团队由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师、专科医师这样的“1+1+N”模式组成,签约服务团队以家庭医生为管理核心,家庭医生根据签约对象病情需要,帮助推荐联系或预约相应专业的二、三级医院专科医师,健康管理师(或社区护士、公卫医师、医技人员)则根据实际情况个性化定制健康管理方案,并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帮助调整治疗用药。

  自从签约了家庭医生团队,蔡韵梅老人就不用再坐轮渡去厦门岛的大医院了。她在社区有健康管理师和全科医生进行日常监管,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去找来社区医院的三甲医院的专家。

  “三师共管”托起分级诊疗三支点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姜杰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姜杰

  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是医改成功的标志。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司长梁万年指出,分级诊疗改革是医改的重中之重。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关键是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居民自愿;坚持基层首诊;坚持政策引导;坚持机制创新。在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和信任度还不够好的阶段,如何能够为“大医院舍得放,基层医疗机构接得住,老百姓自愿去”找到各自的推进动力?坚持机制创新,政策要作出相应调整。厦门市在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

  据了解,三师共管的“厦门模式”,即:实行以家庭医师为责任主体,专科医师为技术支撑,健康管理师为辅助的团队模式。自9月5日以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全市共完成签约402388人,签约率19.1%,厦门家庭户覆盖203522户,家庭覆盖率达30%,已经提前完成中央深改组和七部委指导意见的签约覆盖率要求。“厦门模式”形成了居民主动踊跃签约,基层乐意服务的双赢局面。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院长姜杰在《院长话医改》访谈时表示,厦门的家庭医生的签约,不是单一的签约上门服务,而是作为一个健康的守门人对患者进行全程健康管理,这是厦门家庭医生签约的一个显著特点。目前医院共有47229人签约家庭医生。“厦门模式”不是个人和患者(家庭)之间的签约,而是与“1+1+N”团队签约,即:一个全科医生、一个健康管理师和N个上线的专科医生。团队带来的全方位服务包括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健康档案等公共卫生的工作,同时包括常见多发病的初诊和双向转诊。姜杰进一步表示,“大医院舍得放,基层医疗机构接得住,老百姓自愿去”成为分级诊疗得以构建的三个支点,厦门“三师共管”的团队签约模式在动态优化的过程中会逐渐托起这三个支点。

  作为三级公立医院,在分级诊疗中该扮演何种角色?姜杰表示,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去医院,公立医院要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医院要维护其公益性,回归本位,就有责任和义务把方便老百姓的事要做好。同时,要考虑到医务工作者的存在感和价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下社区,这就需要在财政补助和人事政策上有所体现。姜杰举例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属于差额拨款的三甲医院,政府补助在医院总收入中举足轻重。政府如果把补助的政策倾向于疑难重症疾病,而不是常见病、多发病,那么,医院对于普通门诊的关注度自然会下降,所以政府的绩效考核制度调整是非常有意义的。在人事薪酬制度方面,鼓励专家下社区,既能体现专家医疗技术水平的价值,又能够在个人的待遇方面有所体现,这对调动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大有裨益。比如专家到社区看病,能够把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解决。同时,通过在社区与病人广泛接触,可以把严重的有并发症的病人筛选送到大医院,进一步进行诊断和治疗。这样综合考量,会使得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更具活力,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应亚珍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应亚珍

  专家点评:

  “厦门模式”呼应老百姓内在需求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应亚珍表示,从全国来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覆盖率越来越高,大家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探索出很多行之有效的做法。但是,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其中,较突出的问题是有些地方为了完成签约而签约,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流于形式,比如乡村医生去跟居民签一个合同,就表示签约了。经费渠道也比较单一,只是基本公共服务经费里的那一部分,这样使得服务能力不到位。老百姓觉得签不签约没差别;作为医生来讲,签不签约还是拿这么多钱,所以这种情况要避免。

  厦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首先考虑到老百姓的感受,让老百姓到该去的地方去看病,要让他信任这家医疗机构,信任医生,自愿去就医。这样分级诊疗制度就能够落实,能够持久。厦门实施的“三师共管”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模式,呼应了老百姓这种内在的需求。同时,也带动提升了基层医生的服务能力。厦门“家签”不仅是针对医疗服务,还针对预防保健,把健康管理统筹纳入,值得借鉴。

重点推荐


  

860010-112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