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健康要闻

科技重大专项使传染病防控有了中国方案

健康 科技日报 2016年10月09日 09:07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中国被认为是寨卡病毒传播风险最大的国家之一,这种病毒会在中国大面积流行吗?”

  “不会。”传染病防控专家侯云德院士近日在回答科技日报记者提问时语气坚定。

  而在去年韩国发生中东呼吸综合征大面积疫情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院士以同样的语气告诉媒体:疫情不会在中国蔓延,老百姓可以吃定心丸。

  传染病没有国界。我们敢打包票,是因为我国已经建立了应对突发疫情的联防联控机制,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应对,突破了一批诊断及疫苗研发等国际前沿技术,在防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等疫情中,彰显了中国力量。我国科学家在H1N1疫情防控中,取得了8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对流感大流行的有效干预和控制,“中国方案”成为全球传染病防控典范。

  能力的提升,得益于2008年开始的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下称“专项”)。八年抗战,战果卓著。艾滋病年病死率从5.8%降至3.1%,乙肝感染率由6.9%降至4.6%,重症乙肝病死率由84.6%降至56.6%,结核分枝菌检测时间由4—8周缩短至6小时内。

  专项设立之初,中国还没有从2003年的SARS阴影中走出,我国传染病发病人数和种类均居全球首位,每年用于传染病的治疗费用高达数千亿元。如何提高我国重大传染病以及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诊、防、治的水平?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奇的答案是:“不可能面面俱到。针对我国严峻的传染病防控形势,加强顶层设计,选择三块‘难啃的骨头’进行攻关。”

  金奇所指的“三块骨头”就是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目标是降低这三种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8年来,专项实现了一批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有效降低三病两率提供了自主可控的技术支撑,改变了防治技术、产品受制于人的局面,关键领域由以跟跑为主转为并跑和领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中心主任吴尊友介绍,目前,我国艾滋病平均感染率在0.06%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0.8%。专项通过对流行规律、疫苗与诊断试剂、集成干预等研发,将艾滋病变成了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据介绍,在阻断艾滋病血源传播方面,我国自主研发的核酸血筛检测技术,将艾滋病病毒检测的窗口期由21天缩短至11天,且价格仅为国际同类产品的50%。在阻断家庭传播方面,专项推广应用了单阳家庭阻断艾滋病病毒夫妻间性传播的干预技术,使10万家庭受益,感染者健康配偶新发感染率由2011年的2.61%降至2015年的0.98%,夫妻间性传播减少了62%。在临床用药有限的情况下,专项开展了我国规模最大的成人规范化艾滋病治疗前瞻性研究队列研究,提出了适宜国情的优化治疗方案,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毒副作用和耐药产生,且治疗费用较进口药降低了79%。

  “再过十几年,我们要让中国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这是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院士的梦想。她的团队首创了李氏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重症肝病的新技术、新方法,累计治疗肝衰竭10万余次。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使得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治愈好转率由11.9%提高至78.9%。

  耐药率高是我国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面临的重大挑战,治疗1年耐药发生率最高达14%,5年则高达70%。由南方医科大学侯金林教授领衔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体系的创新及关键技术推广应用”项目组,首创一系列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新方案,全国近27万名乙肝患者从中受益,成果被欧洲、美国、亚太及中国肝病学会指南引用。

  国际结核病疫情和防治形势严峻,面临着几十年无新药的窘境,耐药结核病人不断增加。针对国内外难点问题,专项建立了符合国情的复发和耐药结核病治疗新方案,“超短程”和“高剂量”等方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疗程缩短,痰菌阴转时间、死亡率大幅降低,耐药结核患者治疗成功率显著升高。

  覆盖3000万人口的全球最大综合防治示范区是专项的一大亮点,也是针对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传染病防控新模式的有益探索。在目标人群中,率先实现了艾滋病新发感染率下降20%、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5%以内、结核病发病率下降20%的目标,为全球重大传染病防治提供了中国经验。

重点推荐


  

860010-1125010100
1 1 1